開啟新時代曙光? 碧桂園、楊惠妍還有幾個難點
呼喚新企業家精神、新企業氣象!
作者:陳晚鄰
編輯:李明達
風品:南辭 明湘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再牛的大佬,也有退場時刻。
2023年3月1日,碧桂園公告稱,因年齡原因,楊國強辭去董事局主席及執行董事職務,其女楊惠妍接任。
雖然接班只是時間問題,可行業一哥、萬億房企“換帥”必然是件大事。當低調的楊惠妍走上臺前,會給碧桂園帶來什么改變呢?
01
曙光時刻、銷冠丟失
“新帥”也是“老兵”。
早在2005年,楊惠妍就加入了碧桂園集團,先后在投資策劃中心、采購部、人力資源管理中心、數字化管理中心等擔任管理職務,可以說見證了企業的高光低谷。
早在2007年上市前一年,楊國強就將手中股份悉數轉讓,楊惠妍成為最大股東。楊國強坦言“以后公司就是給女兒的,因為自己人信得過!”
2018年以來,楊惠妍調任聯席主席,與楊國強共同管理集團日常工作,并負責戰略規劃及新業務探索。碧桂園方面認為,本次接任體現了楊國強對其的充分信任與認可,公司會實現更好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楊惠妍除了是楊國強的次女,還是碧桂園執行董事楊子瑩的姐姐、非執行董事陳翀的妻子、以及高管楊志成的堂妹。
換言之,這次接班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完成二代接班的碧桂園依然是一家族企業。
從可供觀察的業務層面看,楊惠妍關注碧桂園子公司的資本運作、資產管理,以及新興產業。作為博實樂教育集團、碧桂園服務一把手,她成功推動了兩家公司的上市。
可以說,為了接過權杖,楊惠妍已準備了18年,整體成績單拿的出手。而奮戰一線31年,一手打下千億銷售額明星房企的楊國強,也穿越無數風雨、為女兒留下了不錯牌面。
只是如此,碧桂園就徹底進入楊惠妍時代了么?
2021年以來,房地產業進入深度調整。頻頻暴雷聲中,碧桂園雖守住了龍頭體面,卻也在負重前行。同樣面臨行業換擋升級、自身陣痛消化,此時官宣交棒有何深意?
斯科特·普勞斯《決策與判斷》一書曾言,不依賴情境的決策是不存在的。聚焦碧桂園,也有3個重要時間節點:
遲到的年會剛剛開完、銷冠剛剛旁落、2022年報發布在即。
2023年2月16日,碧桂園召開年會,信息量極大。
除了楊國強那句“兩個月前我們還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兩個月后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隧道口的一些曙光”感嘆。隨后流出的“翻身戰”、“要拿地”、“要發展”等信息均被證實,碧桂園再次傳出部分架構、分管、區域總調整。
可以感受到,2023對碧桂園必然是關鍵一年。曙光到來時刻,交棒透出楊國強的殷殷期待。
但也是2月,多家市場機構發布今年前兩月房企銷售數據,保利發展以635.5億元登頂,萬科以573.3億元位列第二。碧桂園失去銷冠、僅以562億元成績僅排名第三,相比上年同期的922.9億元,縮水360億。
更重要的,是即將開始的年報業績會,承上啟下萬眾矚目。無論成績單好壞,新人總有新氣象。尤其在行業企業特殊的轉向時期,發展信心、發展新故事總是最可貴的。
或為穩“軍心”,楊國強依然以特別顧問的形式繼續參與經營。退而不休、再輔一程,平穩過渡總是好的。
總體而言,進入2023年,陣陣市場政策暖意下,房地產業渡過至暗時刻的信號愈發明確。碧桂園面臨的局面不是最難的,但要繼續穿越周期、走質量發展之路、真正迎來新時代曙光,碧桂園仍有一場高難度考驗。
單從此看,執牛耳者的榮光背后,楊惠妍是否也有臨“!笔苊、身負重任的意味?
02
凈利能力持續下滑
資產負債率仍不低
不算多苛問。
2022年,受融資停滯、銷售不振影響,中國房地產業遭遇極寒。當年百強房企銷售總額約7.6萬億元,同比下降41.3%。
在此背景下,碧桂園不僅銷售額4643億元,位居榜單第一,且沒有債務違約、躋身發債示范企業名單,展現了行業老大的規模實力韌性。
不過壓力同樣肉眼可見:相比2021年的7588.2億元銷售額減少近3000億元。與榜單“老二”的差距也由2021年的1385億元縮至70億元。
據財報,2022上半年碧桂園錄得1623.63億元營收,同比下降30.89%,環比下降43.65%;同期利潤19.1億元,同比下降91.48%,環比下降89.71%,創下自2007年上市以來的最大凈利跌幅。
拉長維度,不僅僅是眼下寒冬惹禍,碧桂園深度調整已有數年:
2018年至2021年,總營業額3790.8億元、4859.08億、4628.56億、5230.64億,同比增速67.1%、28.18%、-4.74%、13.01%。凈利346.18億元、395.5億元、350.2億元、67.97億元 同比增速32.8%、14.25%、-11.45%、-23.49%;
毛利潤1024.8億元、1266.37億、1009.05億、927.82億,同比增速:74.3%、23.58%、-20.32%、-8.05%。
不難發現,“一哥”凈利增速減弱、盈利能力下降、規模效應在放緩。
或許,也有無奈與急迫。
2018年6月底,碧桂園負債攀至1.26萬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9.85%。同期萬科(84.70%)、恒大(81.66%)。主動降速去險、質量發展勢在必行、也不得不為。
2019年至2021年資產負債率為88.54%、87.25%、84.57%,總負債為1.69萬億、1.76萬億、1.65萬億,同比增速15.95%、4.16%、-6.31%。
其中,流動負債1.40萬億、1.49萬億、1.38萬億。刨除應付賬款后的短期債項分別為1.07萬億、1.1萬億、1.09萬億。
截至2022年6月末,資產負債率仍有83.98%。旗下尚有未償還債務7694.46億元。其中5242.50億元將在一年內到期。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額1234.83億元,較2021年底的1679.21億元減少26.5%。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日照德瑞房地產有限公司、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碧桂園地產”)非訴財產保全審查裁定書公開。碧桂園地產再被凍結3.8億存款。
之所以說再,是因同樣近期公開的民事裁定書顯然,申請人日照市金杉置業有限公司2022年10月14日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請求凍結山東碧桂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碧桂園地產名下銀行存款7200萬元或查封同等價值的其他財產。
疊加上文的盈利能力下滑,上半年的營利雙降,“一哥”基本盤并非完全無懈可擊。質量發展成效幾何、輾轉騰挪中如何大象起舞,開啟新時代曙光征程的楊惠妍仍有難點待攻克。
03
規模AB面 “五星級的家”之問
“像賣白菜一樣賣房子”,是碧桂園曾經的成長關鍵詞。
如招股書所言“我們是中國擁有最龐大和低成本土地儲備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此等儲備為我們未來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蓖诳,正是憑借下沉戰略、引進專業管理人才、高周轉的規模打法,成就了碧桂園“宇宙第一房企”。
2010年,碧桂園銷售規模329億元,排名全國第九;2018年達到5018億元,8年增長近15倍。急速擴張背后是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
狂飆突進到什么程度?
以“456”、“拿地及開工”為例,前者要求“拿地后四個月開盤,五個月資金回籠,六個月資金回正”;后者要求把規劃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等業務,以及政府審批環節,前置到摘牌拿地之前,以確保在拿下地塊之后就可以迅速獲得審批文件開工建設。
搶時間、搶空間、搶效率,碧桂園可謂將杠桿用到了極致。直到2022上半年,碧桂園依然總土地儲備排名第一,規模超2億平方米(碧桂園未披露總土地儲備數據,以2021年末計算),遠超第二保利發展的1.7億平米。
然而快不代表穩、大不代表強。規模效應之外,還需警惕規模風險。聚焦碧桂園,除了上文的連年債壓,還有品控煩惱。
據媒體報道,2018年,碧桂園在廣西、上海、浙江等地多次出現項目工地問題,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即使是大本營廣東順德,也有項目被點名批評。
也基于此,碧桂園痛定思痛,將品質與安全提到戰略位置,上文的業績放緩就是代價。難能可貴,值得肯定。
可具體到業主端,一些投訴聲仍需注意。截至2023年3月6日21時,黑貓投訴上關于“碧桂園”的投訴共1640條,不乏2023年以來關于房屋交付質量問題的質疑聲:精裝房質量差、拒絕退定金、虛假宣傳等等。
(上述投訴均經過平臺審核。)
一句“房子是用來住的”,讓房屋的居住屬性回歸。那么,產品口碑、用戶體驗就是企業的質量之本、周期跨越之源。早在90年代,楊國強就提出“給您一個五星級的家”。面對上述種種吐槽,做到多少呢?
如何念好品控經,是楊惠妍開啟新時代曙光的又一難點待克。
04
短期曙光VS長久曙光
新故事到底怎么講?
當然,轉型升級從不是輕松話題。尤其對碧桂園這樣的大型房企,從規模到質量、從速度到口碑,開啟新質量周期,傳導到每個樓盤項目末梢都需要時間。
回顧2022年,加快回款、風險隔離、盤活資產和發展多元化業務,碧桂園有諸多積極改變。
2021年,行業金額超10億元的物業收購案有7起,碧桂園服務就豪橫主導了三起,總資金約200億元。而2022年僅主導一起并購案,項目金額31.29億元。
主業精益上,土儲結構調整明顯。2021年,碧桂園新增土儲面積有85%位于三四線城市,2022年降至47%。
有媒體援引2023年工作會議,碧桂園會重啟拿地,投資方向將聚焦市場恢復更好的一二線城市。
結合上文的主動降速去險,碧桂園也有敬畏市場、卷安思危、應時積極深變的一面,想來這也是其穿越周期坐穩一哥、楊國強交出一個穩健基本盤的原因所在。
實際上,碧桂園一直在思考轉型升級。尤其經歷此次行業大洗牌,面對“黑鐵時代”,如何更高效高質的多元化、讓第二增長曲線貢獻更多業績,是楊惠妍接班后的重要看點問題。別忘了,其之前重點負責新業務。
2018年6月,“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揭牌。同年7月,用來開展建筑機器人業務的平臺博智林成立。楊國強表示,碧桂園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800億元。將機器人更廣泛運用到建筑業、社區服務、生活起居等各類場景當中。
2019年,碧桂園將地產、農業以及機器人確立為未來發展的三個重點。彼時碧桂園方面表示,“如今楊國強每天95%以上的精力都已投入到如何打造高科技企業上!
2021年3月,莫斌強調,碧桂園定位為為社會創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企業,主要發展方向為地產、建筑機器人、現代農業三方向,做到百年企業且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信心雄心,溢于言表。只是為化解主業危機,單看2022年上述新業務培育或被擱淺了。
2022年半年報發布時,莫斌曾坦言,為保證現金流安全,在主營業務和新業務方面做了一些平衡,除博智林機器人為新業務唯一重點業務外,其他一些新業務都暫緩了。
不過,除披露2019年全年機器人業務的研發費用約19.7億元后,碧桂園近幾年并未對外直接披露在機器人方面投入。截至2023年1月,已有33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千萬平米。但具體的營收利潤不得而知。
據界面報道,地產業務交給總裁莫斌,楊惠妍過去幾年也將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醫療、新零售等新業務發展上。
往期看,兩個上市公司夠拿的出手,然后續如何講出更出彩、更有實錘業績質地的新故事,期許之余也不乏挑戰。畢竟從行業看,鮮有成功轉型的案例,碧桂園、楊惠妍都在探索一條新路。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伴隨房市回暖,房企短期曙光就在眼下,但長遠看,行穩致遠、持續發展的長久曙光仍在新曲線孵化、業務邊界拓展上。農業長周期、大投入,機器人強專業、高迭代,于資金經驗都不算充裕的碧桂園、楊惠妍而言,沒有多少試錯“子彈”。
05
有繼承更有創新 新人新氣象
好在,碧桂園已顯現出部分暖意。
2022下半年,企業先后獲得增信擔保成功發行兩期共25億元中票,并通過央地合作增信模式發行10億元公司債,以及獲得工商銀行等十家銀行逾3000億元意向性綜合授信支持。
2023年1月,又獲批儲架式注冊發行200億元中期票據,成為春節后獲批儲架式注冊發行的首家房企,也是獲批規模最大的民營房企之一。
2023開年,為保障現金流健康,碧桂園主基調是保穩定,具體包括“保交樓、保資產、保安全、保信用”。
不止說說而已。據公告,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2022年購買碧桂園債券金額5999萬元,控股股東購買債券金額32512萬元。
自2007年上市以來,楊國強從未減持過碧桂園股票,同時通過多種方式累計支持碧桂園超300億港元。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上述投入足見高管們的信心很足。
“兩個月前我們還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兩個月后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隧道口的一些曙光”。實際上,為團隊鼓勁兒的楊國強一直是碧桂園的靈魂人物。
雖自稱“洗腳上田的農民”、“天下最笨的人”,但在其帶領的碧桂園把握住了產權改革和城鎮化兩大機遇,獨樹一幟地運用全產業鏈、大盤造城、產品標準化、高周轉、三四線戰略等差異化經營手段,最終登頂。
個中的市場敏銳性、商業運營力、不斷登高望遠、冒險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毋庸置疑。
那么對“二代”楊惠妍而言,能否傳承這份敢想敢拼、借力蓄勢,對碧桂園日后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有前高管這樣評價楊惠妍:個性謙虛,十分守時,懂得戰略布局的重要性,還能完整地詮釋自己的想法。繼承了父親遠見、從容、內斂性格,但也很有主見,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公司要什么。
《中國企業家》則指出,深度參與經管過程中,楊惠妍運用自己學習的知識,給團隊帶來了全新觀念,讓碧桂園“更加職業化”,很多人認為“她是推動碧桂園從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的重要人物!
有繼承更有創新。在銠財看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在房地產規模退場質量登臺的下半場,在碧桂園換擋較勁、換帥交棒的關鍵時刻,正呼喚這種破而后立的新企業家精神、新企業氣象。
若如上述所言,乃企業之幸、投資者消費者之幸。楊國強的眼光、楊惠妍的實力、碧桂園的新人新氣象值得期許。
不過,能否將這份期許變成現實、變成實在成績單。碧桂園往哪兒走、怎么走、邊界在哪里,質量調整期何時結束、多元化構想何時落地……
開啟新時代曙光前,碧桂園、楊惠妍要解答要攻克的難點問題還有很多。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原文標題 : 開啟新時代曙光? 碧桂園、楊惠妍還有幾個難點

最新活動更多
-
8月27-29日立刻報名>>> 2024年云計算展覽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高像素紅外傳感器在物聯網中監控攝像頭...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中國(深圳)機器視覺展巡展直播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匠心鑄就精品,專業成就卓越,海天增材TCT展臺直播
-
10 王思聰也進“編制”了?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