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8s4wy"><tt id="8s4wy"></tt></menu>
    <tt id="8s4wy"><menu id="8s4wy"></menu></tt>
  • <table id="8s4wy"><table id="8s4wy"></table></table><table id="8s4wy"></table>
  • <table id="8s4wy"><td id="8s4wy"></td></table>
  • <table id="8s4wy"><xmp id="8s4wy">
  • <xmp id="8s4wy">
    <xmp id="8s4wy"><xmp id="8s4wy"><xmp id="8s4wy">
  • <tt id="8s4wy"><xmp id="8s4wy"><table id="8s4wy"></table><menu id="8s4wy"></menu>
  • <xmp id="8s4wy">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中國外貿熄火了?

    關于外貿的新聞最近火了。

    雖然海關還未披露相關數據,但新年過后發布的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顯示,該指數已經跌至三位數了。從其它數據上看,春節后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顯著提升,1月至2月中旬增幅達13.7%?此迫〉昧碎_門紅,但空箱回流及堆積加劇表明我國出口下滑趨勢仍未結束。作為我國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深圳港口,目前的空箱率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集裝箱的堆放已經有六七層高。

    另據據財新網報道,2月份全國集裝箱空置量達到了500萬標準箱,是疫情前同期的兩倍,預計很多造箱廠將陸續關閉。按理說,疫情這幾年,由于我們的供應鏈優勢,海運行業需求大增,所以集裝箱生產商掙了個盆滿缽滿,很多出口企業都是“一箱難求”。今年需求從高位一下回歸到正常水平,導致空箱堆積也屬正常。

    但是主做內地轉口貿易的香港出口數據下滑,卻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今年的外貿形勢無疑會更加艱難。香港1月出口的跌幅較去年12月的糟糕表現繼續擴大,同比降幅達36.7%,為自1953年9月以來最大的下降。

    外貿對于中國經濟有多重要?

    按照“三駕馬車”理論,穩定的經濟增長要求消費、投資、出口這“三架馬車”得形成協調的比例關系。由于種種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而消費、出口比重偏低。但是,如果我們將進出口按照BEC標準進行拆分為資本品(Mi)、消費品(Mc)以及中間品(Mm)三項,并對國民收入恒等式進行重組,進而用于測算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

    計算結果表明,自2001年加入WTO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外貿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常年高于15%,其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雖然貢獻率有所回落,但整體仍然保持在10%以上水平。具體來看,2020年外貿的貢獻率達39.18%,為08年之后的最高水平,拉動實際GDP增長0.9%。在出口增速平穩回落的假設下,2021年外貿貢獻率為13.44%,拉動率為1.18%,雖遠低于2020年,但仍然是近年來較高水平,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猶存。

    即便是最難的2022年,出口對經濟拉動的作用也十分明顯。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外貿為推動經濟運行總體回升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年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17.1%,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全年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59.8萬家,比2021年增加3.1萬家,有力促進了我國的穩崗就業。  

    今年2月初的時候,司長李興乾又表示,進入2023年,全球經貿形勢變得極其嚴峻,下行壓力明顯加大。我國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從去年的供應鏈受阻、履約能力不足,已經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

    外需走弱

    伴隨全球需求疲軟,歐美及亞洲主要經濟體景氣程度放緩,歐美衰退預期抑制后期海外總體需求,而東盟貿易伙伴的出口支撐也有減弱,這是我國出口今年上半年承壓的主因。其實,從2022年四季度開始,全球貿易就已步入寒冬,亞洲經濟體出口已經快速下降。12月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指數為48.2,連續5個月居于枯榮線以下,歐美等主要經濟體PMI指數也持續數月居于枯榮線以下。

    進入今年1月份,亞洲主要經濟體進出口貿易下滑更加明顯。除中東石油國家之外,大多數以制造業產品為主的國家出口額齊齊下跌,韓國、越南、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跌幅都超過10%。根據日本海事中心(JMC)的數據,從18個亞洲經濟體出口到美國的集裝箱下降了20.1%,1月份達到1468,276個標準箱,亞洲航線上的集裝箱運輸已經連續五個月同比萎縮。

    歷史經驗表明,歐美制造業PMI與亞洲經濟體出口增速高度相關。這也就意味著,2023年我國出口增速回落幅度大小依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美經濟衰退程度。美國數據顯示,1月與2月Markit制造業PMI平均為47.3%,去年四季度為48.1%。對于歐元區,1月與2月制造業PMI平均為48.6%,去年四季度為47.1%。景氣指標雖然有所改善,但仍處于榮枯線以下。

    此外,由于我國長期處于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對美出口走弱嚴重抑制中國整體出口增速。與中國其他主要出口貿易伙伴相比,對美出口增速回落的時間最早、幅度也最深。

    究其原因在于,首先,前期財政刺激導致美國居民耐用消費品需求提前釋放,但提前透支的耐用品消費在2022年中卻斷崖式下跌,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紡織下滑幅度尤為明顯,2022年7-12月累計同比增速分別較2021年同期下降55.1、38.4、28.7、19.6個百分點。其次,美國企業庫存已行至高位,企業補庫存意愿持續處于收縮區間,使中國商品出口增速承壓。主要原因在于各國放開疫情管控措施,全球供應鏈逐漸恢復。

    更重要的是,歐美的貨幣緊縮政策嚴重拖累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復蘇。上周五公布的美國1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大超預期,升至4.7%,前值由4.4%上修至4.6%,表明美國通脹并沒有延續回落的走勢,反而是在高位出現了反復,可能意味著鮑威爾在1月利率會議發布會中提到的“反通脹”進程并沒有延續。因此,自2月15日以來已有12位美聯儲官員發表講話,而這些官員無一例外都釋放了鷹派信號。

    頑固的通脹,導致美聯儲不能快速退出加息周期,這也是美元近期走強的主因。加上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又具有世界貨幣地位,所以美元走強將會從貿易價格與貿易需求兩個角度影響全球貿易總額。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基于貿易彈性的角度來看,若美元兌所有其他貨幣升值1%,預測世界貿易總量在一年內將下降0.6-0.8%,而且當全球貿易中美元計價的貿易份額越高,平均而言美元貿易彈性就越大。另外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中國外貿出口對匯率不敏感而對外需敏感。而且,不論人民幣雙邊還是多邊匯率,對出口的影響都延后較多(即J曲線效應)。所以,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競爭力的提升可能會不及預期。

    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塑

    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紅利遞減、中美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轉變以及全球收入分化日益嚴峻,逆全球化趨勢逐步凸顯,因而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塑。

    表現在最近的外貿形勢上,就是勢頭已顯的“替代效應”,或者叫產業轉移。按照分工理論,國家可以分為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三種類型。消費國是全球逆差的主要提供國,尤其是美國,它在近些年提供了全球逆差的一半以上。生產國是東亞國家以及德國和部分東歐國家,也是全球順差的主要來源國。

    由于疫情和摩擦不斷升級,美國進口的區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在紡織領域,2020年7月,進口自中國的紡織品占美國紡織品進口總額的78.2%,2022年11月下降至50.1%,而印度、越南、墨西哥的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塑料制品也受到越南和墨西哥的明顯擠占。尤其在電子產業鏈方面,近年頻出果鏈外遷消息。三年時間里,歐菲光與歌爾股份先后被蘋果從供應鏈名單中拿掉。與此同時,8家蘋果代工廠落地印度。

    反觀國內,人工成本優勢不再,甚至出現“用工荒”。關稅成本易受大國競爭干擾,不少訂單即使搶到了,也不符合國內的碳排放生產標準,所以被動“去中國化”趨勢也很明顯。除非,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等一系列新興手段降低成本,以彌補人力成本方面的劣勢。

    其實,早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歐洲就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希望產業鏈回到美歐。但由于回流成本很高,企業積極性不大。因此他們又推出了“近岸制造”,想讓北美的產業鏈回到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國家,歐洲的回到中東歐,亞洲則是遷移到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拜登上臺后又大搞“友岸制造”,讓貿易的產品服務和技術有了價值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加貿易,作為鐵桿小弟,美加貿易兼顧“近岸生產”和“友岸生產”雙重屬性,USMCA自貿協定覆蓋全球貿易量28%,而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占比不過18%。

    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加速向東南亞、南亞地區和拉美地區轉移,全球價值鏈呈現縮短趨勢。國際貿易格局也將朝向區域化發展,尤其在外部事件的沖擊下,區域本土化會成為主要國家共同的選擇。之前的“雙極結構”將演變為“北美一歐洲一亞洲”的三足鼎立格局,其中美國、德國、中國在各自的區塊中位于核心地位并且形成新的區域循環體系。

    如何破局?

    短期看,無論是越南、還是印度,和我們的貿易體量都不在一個等級,差距都還比較大。但長遠看,危險和機遇并存,如果高端轉型“卡脖子”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產業競爭優勢將面臨被追平的風險。

    所以,首先要爭取與部分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合作保持穩定。因為中國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在所有領域頂尖,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那么與其他制造強國進行產業間貿易也是需要的,但也要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其次,充分發掘工程師紅利,加強自主創新與人才建設。到2030年大概有2億多人受過高等教育,這在全世界相對來說是少有的優勢。

    第三,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紅利,深化與東盟各國合作。雖然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可能侵蝕中國出口份額,但歐美國家將部分產能轉移到RCEP(主要是東盟),東盟生產和出口又依賴于我們的中間品和原材料供給——2022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中間品占對它們出口總金額的55%。所以,從總體來看,中國與其合作大于競爭。

    最后,則是要加強制度創新,全方位利用并惠及全球生產要素。而具有國際共識的制度改革紅利,將為中國制造業升級不斷添磚加瓦,最終建設為中國制造業全系統生態。

    參考資料:

    《要素市場扭曲對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研究》郭龍飛

    《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網絡中的升級與治理研究》黃光燦

    《出口什么時候見底——當前經濟與政策思考》中泰證券 楊暢

    《中國經濟的冰火兩重天》施展世界  Strausses

    《中長期看中國出口仍然具備一定競爭力》廣發證券  郭磊

    - END -

           原文標題 : 中國外貿熄火了?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智慧城市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

    玩肥熟老妇bbw视频
  • <menu id="8s4wy"><tt id="8s4wy"></tt></menu>
    <tt id="8s4wy"><menu id="8s4wy"></menu></tt>
  • <table id="8s4wy"><table id="8s4wy"></table></table><table id="8s4wy"></table>
  • <table id="8s4wy"><td id="8s4wy"></td></table>
  • <table id="8s4wy"><xmp id="8s4wy">
  • <xmp id="8s4wy">
    <xmp id="8s4wy"><xmp id="8s4wy"><xmp id="8s4wy">
  • <tt id="8s4wy"><xmp id="8s4wy"><table id="8s4wy"></table><menu id="8s4wy"></menu>
  • <xmp id="8s4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