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藥控股業績預虧、實控人減持、項目投產延期 吳敏文入主之問
做時間的朋友!
作者:徐勇
編輯:令煜
風品:吳雙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中醫藥產業再迎利好。
3月15日,財政部辦公廳下發《通知》: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公開擇優項目,每個項目補助不超2億元。
頂層設計持續發力,賽道熱度足夠撩人,自然不乏跨界者身影。3月2日,康躍科技宣布更名為長藥控股,業務聚焦中醫藥。
改名彰顯了轉型決心。只是,從汽配到光伏再到醫藥,長藥一再向陌生產業跨界、亦有前車之鑒,這次能如愿分羹么?
1
盈利能力質疑
跨界光伏“金瓜”變“暗雷”
公開信息顯示,長藥控股前身為康躍科技,成立于2001年,原主營業務為內燃機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14年8月如愿登陸創業板,但IPO時一些問題質疑,讓輿論對其投資價值不乏審視。
如2010年12月,壽光市國土資源局《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自1992年3月以來,康躍科技曾未經批準,擅自在已被批準為工業用地的土地上建設職工宿舍樓。
2009年至2013年,企業歸母凈利1777.05萬元、3080.83萬元、3713.32萬元、3547.80萬元、3495.85萬元。同期,營業外收入為738.48萬元、740.87萬元、1130.98萬元、809.01萬元、664.75萬元。其中,大部收入為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
由此,疑慮康躍的盈利成色、后續可持續性。
擔憂不是沒有道理。2014年至2016年,公司營收由2.43億降至2.35億,凈利由2871.87萬降至422.11萬。2015年和2016年更連續兩年扣非凈利虧損,凈虧金額為251.8萬、340.14萬。
面對下滑頹勢,康躍科技開啟了多元化轉型。
2017年實施重大資產重組,自籌資金9億元人收購河北羿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羿珩科技”)100%股權。
公開信息顯示,羿珩科技是國內專業研發、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層壓機、疊焊機等光伏設備、激光裝備、高鐵和環保等智能成套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從汽配到光伏,康躍科技跨界動作足夠大,擔子也不。航灰捉o自身帶來5.85億元商譽。
2016-2018年的業績承諾期內,弈珩科技交出滿意答卷?傻矍虻氖,剛出業績承諾期,弈珩科技業績便突然變臉:
2019年,康躍科技巨虧6.7億元,收入同比下降17.67%,其中渦輪增壓器產品收入3.33億元,同比增長5.71%;光伏設備收入2億元,同比下降17.7%;光伏組件收入1.38億元,同比下降46.89%。
“金瓜”變“暗雷”,如何應對呢?
康躍科技再度萌生了轉型的念頭。
2
從陌生到陌生 盈盈虧虧
進軍中醫藥就穩了?
2020年11月,康躍科技收購湖北長江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江星”)。后者主營業務包括中藥飲片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空心膠囊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醫藥、保健品及醫療器材的流通業務等三大板塊。
2018年和2019年,長江星營收13.22億元和12.16億元;凈利1.73億元和2.03億元。
2020年度經審計凈利 2.47億元,超過業績承諾的1.8億凈利,完成率137.43%。
對康躍科技的業績改善堪稱立竿見影:
當年營收12.15億元,同比增長67.45%;歸母凈利2532萬元。要知道,其上半年歸母凈利還是-781.68萬元。
隨著進軍醫療業,康躍科技業務也由之前的內燃機、光伏,新增了一項醫藥。2020年三業務營收占比為33.91%、41.76%、24.07%。
此后,康躍科技不良資產剝離速度加快,醫藥業務營收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三者營收占比分別為19.87%、14%、65.98%;到2022年中又變為18.18%、8.32%、72.76%。
換言之,醫藥業務已是妥妥營收主力、增長主引擎。發家倚靠的內燃機業務,首次轉型押注的光伏業務,則快速瘦身縮量。
從康躍科技披露消息看,公司未來除要剝離光伏資產外,還要逐步剝離內燃機資產。2022年6月,康躍科技完成高管團隊的新老交替,長江星實控人羅明成為公司總經理和法人,企業開始全面向大健康產業轉型。
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剝離負資產輕裝上陣,堅定踐行大健康戰略,沿著現有業務格局持續擴大規模,形成中藥創新藥和藥用輔料及新材料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轉型奔赴足夠決絕、足夠振奮人心。雖說中藥與當年光伏一樣,不缺賽道熱度,可畢竟是又跨界了一個陌生行業,挑戰幾何呢?
從最新2022年業績預報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預計全年營收15億元到17億元,歸母凈利-2000萬元到-1000萬元。營利均較2021年出現下滑,且再次由盈轉虧。
不禁疑問,進軍醫藥業又有多香?
對此,企業給出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內燃機板塊業務和光伏板塊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較大,內燃機板塊已于2022年內完成資產剝離;其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同比增幅較大,其中期內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500萬元。
簡單說,剝離資產、為原有跨界買單導致了虧損。
那么,隨著剝離完成,是否便無后顧之憂了呢?
3
控股股東連續減持、項目投產延遲
吳敏文“入主”之問
2023年3月13日,有投資者在互動易平臺發問“公司實際控制人羅明已經限高消費,核心資產長江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下稱“長江連鎖”)也限高,長江大藥房改名茉莉大藥房轉移資產,張莉2022年7月把名下100%股份的十堰國際大酒店股份轉讓給他人,目前十多起訴訟案件,已經判決生效金額數以億計。請問以上信息屬實嗎?屬實的話對公司有何影響?”
對此,長藥控股董秘回復稱,長藥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為吳敏文與寧新江。涉及訴訟的長江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及相關資產為羅明的個人資產,與上市公司無關。
考量在于,雖是個人資產,可羅明畢竟是長藥控股的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也是企業重要股東,被限制高消費且涉及多起訴訟,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羅明與長藥控股的淵源,可追溯到2020年的長江星并購交易。彼時,羅明控股的長江連鎖是長江星控股股東。如今的長藥控股,當初的康躍科技,以14.14億元價格購得了長江連鎖、財通資本、王冬香持有的長江星52.7535%的股權。
首財君注意到,如今的長江星股權已不再歸長藥控股所有。企查查信息顯示,長江星目前實控人為羅明,其直接持有公司0.4094%股權,通過長江連鎖間接持有69.7134%股權。
而長藥控股控股股東為長興盛世豐華商務有限公司(下稱長興盛世豐華),持有長藥控股16.31%股權;實控人為吳敏文、寧新江,兩人分別持有長藥控股3.54%、2.37%股權。
此外,企查查信息顯示,長藥控股控制企業有湖北安博制藥有限公司,河北羿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恩施明群健康醫藥產業科技有限公司、寧夏長藥良生制藥有限公司等10家。
有知情人士曾向經濟觀察網透露,不排除羅明,未來將連鎖藥店及其相關大健康資產做大做強后,進一步尋求和康躍科技的深度合作。借由長江星注入上市公司康躍科技,以重組資產身份進入資本市場。
孰是孰非,不做評價,留給時間作答。
然結合上述企查查信息,從競合關系角度看,目前羅明似乎更像長藥控股挑選的“職業經理人”。特殊地方在于,長藥控股曾于2023年2月為長江星提供擔保。擔保原因系長江星無法按時償還石嘴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川分行貸款。
由此可見,長藥控股與長江連鎖的關系不一般。
不管怎么說,長藥控股的控股股東已是興盛世豐華、實控人已是吳敏文、寧新江。伴隨二次轉型、企業更名的頻頻大動作,外界對三者能帶來的改變不乏期許。
玩味的是,長興盛世豐華近段時間頻頻套現。自2022年8月以來,其已連續四次減持,減持股份達367.39萬股。透過復雜股權結構,減持受益者為實控人吳敏文、寧新江。
在企業轉型較勁的關鍵時刻,上述減持自然不是什么加分項?是否看空企業后續發展呢?入主長藥控股的真實目的是什么?
或許,也有無奈與急迫。
往期看,長興盛世豐華商務有限公司此前曾多次質押股份。如2022年,其曾陸續向浙江長征化工有限公司、海南潤泰欣茂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質押。
不禁疑問,吳敏文、寧新江是否缺錢?如果實控人囊中羞澀、疊加羅明的被限高,是否會對正處轉型關鍵期的長藥控股產生不利影響?旗下項目、產品進展是否會受影響?
2023年3月16日,互動易上有投資者提問,長藥位于公安縣的長江大健康產業園的最新進展,及投產時間。
對此,長藥控股表示,目前健康產業園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裝飾裝修階段,投產前需要購置生產設備、檢驗檢測設備和環保設備千余臺,且需要進行生產設備、生產環境、生產工藝等的驗證工作,以及接受藥監主管部門的符合性檢查認證。
言外之意,相關產業園距離正式投產還需一段時間。要知道,早在2020年便有媒體報道稱,長江醫藥大健康產業園將于2020年12月投產運營。
此外,長藥控股與中南民族大學聯合研發的抗疫新藥葛厚石苓顆粒也需加把勁。
此前上證報曾報道稱,在完成藥物臨床并取得批文后,該產品預計2022年中即可上市。
2023年3月16日,長藥控股在回答投資者問時表示,葛厚石苓顆粒目前的藥理毒理試驗已接近尾聲,即將進入總結申報臨床試驗,研發進展正常。待產品取得生產批件后,會立即投放市場。
必須要快些了。
市場如戰場,商機稍縱即逝,何況還是跨界而來、且曾跨界失利過的長藥控股,本身就背負外界審視目光,價值自證如烹小鮮、又時不我待。
整體梳理,長藥控股至今還未在醫藥賽道形成可觀的拳頭產品矩陣。目前醫藥業務主要分三大板塊,分別是醫藥批發、空心膠囊以及中藥飲片。其中,空心膠囊和中藥飲片屬于中間體,主要客戶是制藥企業。
結合與羅明模糊的合作關系,控股股東的減持套現,以及遲緩的項目產品進度,長藥控股雖有轉型決心,跨界之路卻并不輕松。
作為新實控人,吳敏文、寧新江入主后的一舉一動影響重大。減持之外,能否為企業帶來更多實質改變,兩者可謂重任在肩。
4
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貴在實體深耕 能是時間的朋友么?
不得不說,篤定中藥賽道,長藥控股跨界尺度雖大,卻不缺價值邏輯。
我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新興醫藥市場。相比于西藥,中醫藥性質穩定、療效確切、毒副作用相對較小。對于老齡化、就醫需求快增的中國市場而言,中藥創新大有可為。
當前,中醫藥產業處于從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渡階段。行業急需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更多資本加持、更多優質企業加入本身是一件好事。
聚焦長藥控股,旗下長江星主要從事中藥飲片、藥用膠囊生產銷售,以及藥品、保健品和醫療器械批發等業務。
目前長江星是國內主要的藥用膠囊生產企業之一,是諸多大型制藥企業的膠囊供應商。其完善的中藥飲片生產線,可按不同的中藥飲片炮制要求,開發出一系列配方,滿足不同客戶品質需求。
更值一提的是,長江星還建立了中藥材種植、精細化炮制加工、銷售的完整中藥飲片生產鏈,不僅提升了生產加工能力,也提高了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優勢。
可見,長藥控股轉型也是熱啟動。如能持續生態賦能,上述項目產品加速落地、疊加相關政策東風,真正打開一片新轉型天地,甚至蛻變成領軍企業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長江星前,長江控股先于2021年7月與艾美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后于2022年8月與艾美美業達成戰略合作。通過上述合作,企業亦對醫美領域有了一定認知。
痛點難點不少,機遇價值點亦不少;蛟S,這就是轉型跨界的魅力所在。
尤其于長藥控股而言,從汽配到光伏,再到醫藥及醫美,上市九年兩易主業,探索可謂日日新。個中發展活力、發展信心值得肯定期許。
然如何將這些信心期許,盡快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業績成效?如何把這些熱門賽道,真正做好做透,而不是淪為蹭熱交學費?依然考驗興盛世豐華、吳敏文、寧新江的專業深耕心、實體投入心。
無論中藥還是醫美,都是一門慢生意、專生意。想要真正長坡厚雪,貴在做時間的朋友。吳敏文、寧新江會交出怎么的新跨界、新入主答卷呢?
本文為首財原創
原文標題 : 長藥控股業績預虧、實控人減持、項目投產延期 吳敏文入主之問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2月19日立即觀看>> 【是德科技】創建高質量的電子病歷系統和醫療設備控制軟件
-
12月28日火熱報名>> OFweek2023中國智造CIO在線峰會
-
4日18-19日立即報名 >> OFweek 2024(第十三屆)中國機器人產業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高像素紅外傳感器在物聯網中監控攝像頭...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