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醫療IPO折戟,虧態難解、客戶流失?
卷土重來未可知。
作者:牡丹
編輯:王雅楠
風品:劉峻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3月15日晚,上交所官網顯示,太美科技上會未能獲得通過,沖擊“醫藥SaaS第一股”告敗。
2021年12月,IPO獲科創板受理,擬募20億元。在此之前,太美醫療資本熱度撩人,幾乎以每年一輪的速度完成了8輪融資。其中,2020年9月完成總額超12億元的F輪融資,由騰訊、高瓴創投、云鋒基金等領投。隨后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如此資本明星,何以IPO折戟呢?
1
總虧額比營收多近6億
毛利率大降、客戶流失、
獲客成本雙增
多久才能盈利,是擺在太美科技面前的首個“攔路虎”。
2019 年-2021 年及 2022 上半年,太美科技營收分別為 1.9 億元、3.1 億元、4.66 億元及 2.5 億元;凈利-3.6 億元、-4.99 億元、-4.79 億元及 -2.2 億元。
短短三年半虧損了15.6億元,比總營收還多了近6億元,虧態著實夠扎眼。
同期,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59%、39.62%、35.63%及33.31%,毛利率下降系受到醫藥市場營銷解決方案、數字化SMO解決方案及臨床運營服務的毛利率下滑及負毛利率影響。
由于處于早期成長階段,期間費用居于高位。報告期內費用合計金額為4.85億元、6.28億元、6.19億元及3.14億元,分別占營收比250.52%、200.24%、132.69%及127.36%。
具體看,計提的股份支付費用合計為2.81億元、3.21億元、1.34億元及7493.84萬元,因公司估值上升及多輪股權激勵導致金額較高;即使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期間費仍達2.04億元、3.07億元、4.84億元及2.39億元,金額依然持續上升。
凈損嚴重,主營業務毛利率下滑、期間費用高企,如何提升盈利能力、精細化水平,對太美醫療而言迫在眉睫。
不算苛求,客戶流失、獲客成本增加也讓業績雪上加霜。
據首輪問詢函回復,2019-2021年,太美科技SaaS產品客戶流失數量分別為36個、55個、88個,新增客戶數量分別為175個、187個、214個,總客戶數量分別為421個、553個、679個,客戶流失率分別為12.77%、13.06%、15.91%。
2019-2021年,太美科技SaaS產品年費制收費客戶流失數量分別為4個、7個、28個,新增客戶量分別為84個、96個、114個,總客戶量為172個、261個、347個,客戶流失率分別為4.35%、4.07%、10.73%。
換言之,2019-2021年,太美科技SaaS產品的客戶流失率與年費制收費客戶流失率均處于上升態勢。
另一廂,2018-2021年平均獲客成本為4.24萬元、 6.32萬元/個、5.77萬元/個、6.2萬元/個。至 2022上半年進一步漲為7.21 萬元/個。
不禁疑問,企業產品競爭力、市場話語權咋樣?燒錢換市場,是否可以持續?
2
銷售費高增 高管憑啥漲薪?
2025年能盈利?
自然,這考驗高管運管能力、治理水平。
與持續虧損形成反差的是,高管薪酬大幅上漲。
招股書信息顯示,2020年,太美醫療董事長趙璐2020年薪182.3萬元,2021年漲至349.26萬元,漲幅92%。2020年,公司14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薪酬1524.8萬元,平均年薪超108.9萬元,2021年漲至2120.99萬元,平均年薪超151萬元。
再看銷售費用。
報告期內,分別為6297.61萬元、9647.41萬元、1.60億元及7789.96萬元,占營收比為32.55%、30.74%、34.31%及31.58%,遠高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數:16.91%、15.54%、17.17%、14.78%。
太美醫療表示,公司處于快速發展期,經營規模擴大及市場拓展需求增加導致銷售費用增加,但營業收入規模相對較小。
在相關假設條件成立的前提下,公司預計銷售費占比將降低至約10%、研發費用占比將降低至約19%、管理費用占比將降低至約11%,以43%至44%的毛利率為經營目標的情況下,預計公司在收入超過20億元時公司實現盈虧平衡。扭虧為盈的預期時間節點為2025年。
信心雄心可嘉,然說千道萬,這建立在規模起量的基礎上,業務實力才是成敗關鍵。
從上述客戶流失率看,前景幾何呢?
3
超九成專利“突擊”取得?
藍海市場 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審視主營業務,太美醫療成立之初以提供臨床研究關鍵的SaaS產品為主要業務方向,自主開發了電子數據采集系統(eCollect/EDC),臨床試驗項目管理系統(eCooperate/CTMS)等系列SaaS產品。
在此基礎上,2019年,太美醫療推出TrialOS醫藥研發協作平臺,將不同SaaS產品打通,并提供數字化專業服務,試圖連接醫藥企業、醫院、臨床研究機構、患者等多方群體。同年,公司還通過收購太美星環,覆蓋藥品上市后的數字化營銷領域。
截至2022年6月末,太美醫療累積與超過1200家國內外醫藥企業、CRO企業開展業務;累計為超680家醫院/臨床研究機構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收入構成上,包括數字化解決方案、臨床運營服務、醫學會務服務三部分。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臨床運營服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5.23%、-13.4%、-11.21%、-44.94%。
數字化SMO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也同樣告負。報告期內收入,分別為284.57萬元、2,771.78萬元、5,275.16萬元、4,171.92萬元,占營收比1.47%、8.83%、11.32%、16.91%。
毛利率分別為4.01%、-2.43%、-10.74%、0.28%。
好在,數字化解決方案是營收絕對主力。2019至2022上半年,營收占比從84.46%升至89.36%。
其中,數字化解決方案相關專業服務增長迅猛,總營收占比由2019年的36.45%升至2022前6個月的50.59%,是所有細分產品形態中營收占比唯一始終增長的項目。
從經典SaaS模式向產業互聯網平臺轉型,這符合醫藥數字化大勢,也是一個藍海市場。單從此看,太美醫療也有IPO沖刺底氣、扭虧底氣。
考量在于,市場新老競品也不少,技術迭代也在不斷抬高競爭門檻。與時間、競品賽跑中,精細化運營、產品力特色打磨、研發蓄力都不能少。
當然,研發費投入不算低,報告期內分別為8370.90 萬元、1.09億元、1.83億元及9952.26萬元,占營收比43.27%、34.73%、39.18%及40.35%。高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數。
然據招股書,截至2023年1月31日,太美科技共獲得179項授權專利,申請于2020年及以后的專利數量為167項。
即超九成專利為上市輔導當年及以后申請,以至有輿論質疑有無“突擊”取得?
同時,2020-2021年,太美科技三項發明專利申請曾因不具備創造性遭駁回。且2019年創始股東兼首席科學官肖亮離職,創立的企業與太美科技均涉及藥物警戒服務,業務有無交疊、有無競爭也值審視。
種種而觀,太美醫療“攔路虎”不算少,IPO終止也在情理中。當然,資本市場向來翻云覆雨,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如能痛定思痛、查漏補缺,卷土重來、終達夙愿也未可知。
會是太美醫療么?
本文為首財原創
原文標題 : 太美醫療IPO折戟 虧態難解、客戶流失 高管憑啥漲薪?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16日立即觀看>> 【是德科技】創建高質量的電子病歷系統和醫療設備控制軟件
-
12月28日火熱報名>> OFweek2023中國智造CIO在線峰會
-
4日18-19日立即報名 >> OFweek 2024(第十三屆)中國機器人產業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高像素紅外傳感器在物聯網中監控攝像頭...
-
10 愛爾眼科,重回正軌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